发布日期:2021/3/24 20:10:44
我们有个群,成立至今已有十个年头了。
这个群,就是我们的“驴行天下”群,群友们亲切地称之为“驴群”。
“驴群”里的人都是户外爱好者,有一线教师,有行政人员,也有系部主任甚至院领导。不过,无论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在“驴群”里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驴友”。
驴友们上到花甲之外,下到三十出头,并非一个年龄段。但相处和谐凑到一起,完全没有代沟。
驴友们性情各异,爱好却是相同的:爬山、徒步、吃美食。
“驴群”人数不算太多,一直保持二三十人的规模。十年里,有调离学校的,有出国定居的,还有陆续退休的,人虽走了,但不退群,啥时候打开看看,那些熟悉的名字和头像都依然整齐排列在那里。
平常大家并不闲聊,所以群里一般都是有活动时才会比较热闹。驴行最盛那段时期,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活动,所以群里会热闹得多一点——那时候多半是各位参加活动的驴友把照片发布到群里,供大家欣赏下载。不管是否有人说话,群里都给人一种温暖又欢快的气氛。
二三十人的队伍,真正比较经常参加活动的不过十余人,我们称之为“铁驴”。
说到“铁驴”自然得说说我们的群主。
驴群的群主是“驴群”的创建者是老由。老由其实不老,70后,我刚调来时,在教务处工作了一段时间,老由那时候也在教务处。在同一部门工作,又每天早晚坐同一线路的班车,所以彼此比较熟悉。知道我爱玩,老由建群时,直接把我就拉到群里了。
在学院里,老由是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最有名的传说,是在一次考试中诞生的。学院升格高职后,很多老师为了提升学历层次,都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据说在那次考试中,老由以中文专业背景考出了数学最高成绩,与后来的荣院(数学背景考出语文最高成绩)一起成为烟工职院的“绝代双骄”。这个学贯中西、兼通文理的人,还喜欢唱歌、烘焙、做美食,经常在户外野餐时,秀出自己做的各种甜点和其他好吃的,让一群大姐小妹都自愧不如,又赞不绝口。
老由组织的第一次驴行活动,是2011年的端午节那天,联合一帮校外“正规”驴友,带领我们从桑园开花石小道爬大南山。
那时候我们完全没有“户外”的概念,报名参加的几个群友穿着各色自以为合适的衣服,仿佛一群“土八路”,被从县市区赶来的装备标准的“正规”驴友虐了个透。那时候,我们的“驴头”老由虽然身上穿着速干衫,腕上挂着登山杖,肩上背着登山包,从外观上看起来比我们“像样”,但对户外登山一事,也并不比我们了解更多。那次爬山,是我们群的首秀。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们才第一次知道,周末还有这样一种过法,也才第一次知道,服饰和装备是户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那以后,老由组织了很多次活动,终于把我们这支“土八路”驴行队伍,打造成走出去有范儿、活动起来有样儿的“正规军”。
老由组织活动,多半比较随性,往往到周四都没有动静,周五快下班了,在群里扔一句:“这个周末去哪儿哪儿吧?”再无下话。到了他说的那个“哪儿哪儿”,具体怎么走,也是随性,走哪儿算哪儿。所以跟他出去,每一步都不确定,都充满挑战和刺激。让大霞一提起就为之色变、驴友们至今回味不尽的“饮马沟之行”“北崮山之行”,都是老由执导的作品。
我们这些人中,有人是喜爱各种户外运动,所以无论活动的强度难度大小高低,都会自觉参加,而且从不叫苦叫累,自然就是“铁驴”一族;但也有那么一种,却总是凑巧不巧地赶上驴群高难度活动,最终“不得已”被炼成“铁驴”一族。
说到这个,大霞同志是没跑了。
大霞芳名姜静霞,在学院里也是响当当不容忽视的存在。
大霞之“大”,首先在于个子大,175的身高,在男人中也不算矮,在女人堆里,那是相当醒目。
大霞之“大”,还在于嗓门儿大。大霞有着独特的嗓音,虽然沙哑,但是不耽误她喜欢唱歌、朗诵,尤其喜欢在户外驴行时来上一段,实话说,她的歌唱和朗诵听了还真是让人上头。
大霞之“大”,还在于她碾压式的实力——在运动场上,无论扔铅球还是跳高,大霞都是势不可挡的,她甚至不屑与同龄人一组,直接跟小她十几岁的年轻人同组竞技;在课堂上,她业务能力强,讲课生动有趣,教研室里的年轻人都管她叫“老大”,学生们则亲切地叫她“大妈”。
大霞其实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驴友,她只是喜欢热闹,爱玩,看我们有时候组织的大南山遛弯之类休闲活动,觉得没啥难度,就报名参加,却十分奇怪地每次报名,都赶上“高难度”动作——她第一次参加饮马沟驴行,那60多度的大石硼,可真是直接给了她一个下马威。大霞个子高,而膝盖又有陈年老伤,无法像别人那样,降低重心,蹲下来一步一步挪着走。她只能坐在石硼上,一点一点往下蹭。结果就是,一条新买的花花公子运动裤被剐得千疮百孔。不过,到了野餐点,她又“宝”气大发,一会儿给我们跳个《No body》,一会儿给我们朗诵一首诗,看着她耍宝,所有人都笑岔了气。
那次去招远崮山北麓,由于前头“尖兵”的误操作,我们错过了峡谷旁边的成熟驴道,一路披荆斩棘,硬是从榛莽中闯出一条路上了山。那次行程的险峻程度与饮马沟相比一点不低,在我们驴行记录中绝对排名前三,大霞刚好又参加了。一路上只听她大呼小叫,一再跟“驴头”老由申请原地等候,老由告诉她,驴群上山,不走回头路,她现在只有两条出路:要么跟大部队一起继续前行,要么自己原路返回。大霞朝近乎垂直的山下望了好几眼,最终选择跟大家一起前行。这一路上她可真是险象环生,一会儿被棘子勾住动不了,一会儿趴在崖畔不敢动弹,吓得我寸步不敢离开她。
那次她贡献了一个段子,至今让人难忘——我们要从一处三四米高的断崖下来,我在下面指挥她,告诉她左脚往下再往下点,有块凸起的石头可以踩着,踩上去之后,把重心移到左脚,再往下探右脚。她鬼叫连连,更是爆出那句著名的“梗”:“哪是左脚?”旁边刚下来惊魂未定的小娜,一听她这句话,直接笑得倒在地上。我则被她气晕了:“你先找会儿?”不过,这个梗可不是大霞抖包袱,她那会儿魂飞魄散,真的找不到自己的左脚了。
那次大霞的裤子安然无恙,牺牲的是一件新卫衣——右后肩生生剐开一个大口子,红色的碎片在风中招摇,让人看了是又好气又好笑。
从那以后,大霞长记性了:每次参加活动前,必定再三问明白详细行程,坚决不参加有任何难度的活动。可是,不管怎样,当我们群里的驴友们坐在一起,细数过往的每次高难度活动中都有大霞,她也就这样不由自主地成了“铁驴”,载入驴行天下的“史册”。
前年的时候,大霞退休回家抱孙子了。原本说好仍旧要参加驴群组织的诸如大南山遛弯这类活动的,但我们好几次活动她都因这个那个原因没能参加,少了大霞,好像我们的驴行也少了很多趣味。还真是想她呢!
除了大霞这样的“混子”,其实我们群里更多的是老杨、桂荣、卫华、阿姿、国强、晓波、大娜、小娜、笑梅等这样的“铁驴”。这些驴友有一个共同特点:热爱驴行,不辞艰辛,他们在队伍中永远是积极向上的能量源,无论行程有多艰难,有他们在,驴行总能顺利完成。
铁打的驴群,流水的驴友。超英退休了,李颖退休了,大霞退休了,世敏退休了,前不久老杨也退休了;晓波调走了,李院调走了,后来群主老由也全家移民加拿大了。他走之后,我作为继任“驴头”,工作力度不够,周末又常出差,驴行活动渐渐稀少,驴群也越发沉寂。
今天,打开驴行天下群,看着群里那一排熟悉的名字,往事一幕幕重又浮现眼前,耳边似乎响起那首当年我们常唱起的老歌——《往日时光》:
人生中最美的珍藏
正是那些往日时光
虽然穷得只剩下快乐
身上穿着旧衣裳
海拉尔多雪的冬天
传来三套车的歌唱
伊敏河旁温柔的夏夜
手风琴声在飘荡
如今我们变了模样
为了生活天天奔忙
但是只要想起往日时光
你的眼睛就会发亮
人生中最美的珍藏
还是那些往日时光
朋友们举起了啤酒
桌上只有半根香肠
我们曾是最好的伙伴
共同分享欢乐悲伤
我们总唱啊朋友再见
还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如今我们变了模样
为了生活天天奔忙
但是只要想起往日时光
你的眼睛就会发亮
如今我们变了模样
生命依然充满渴望
假如能够回到往日时光
哪怕只有一个晚上
假如能够回到往日时光
哪怕只有一个晚上
是啊,假如能够回到往日时光,哪怕只有一个晚上——那该多好!